時光荏苒,光陰似箭。軟通動力發展至今已近二十年,其間技術不斷迭代,行業幾經變遷,軟通動力從幾十人起步,到今天員工7萬余人,服務的客戶數量從單一客戶,到今天覆蓋10余個重要行業超過1000家國內外客戶。在這個過程中,公司的發展戰略、目標、組織架構在不同階段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有一種信念從未改變,這是軟通動力不斷向上的源動力,也是軟通動力的魂:讓中國的信息技術服務業躋身世界前茅的初心。
軟通動力的長期主義
亞馬遜創始人兼CEO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他最新出版的文集《發明與流連忘返》(Invent and Wander)中提出長期主義和短期主義的區別,是使命驅動還是利益驅動(Missionary vs. Mercenary)的區別。評價一個人和一家公司,就是要看他們到底是懷著傳教士的使命感鍥而不舍,還是像雇傭軍那樣以賺快錢為樂。同樣,今年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在其推出的首部著作《價值》中,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長期主義:把時間和信念投入到能夠長期產生價值的事上,盡力學習最有效率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標準,遵循第一性原理,永遠探求真理。
這是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取得巨大成功的行業領袖,對長期主義的理解近乎一致:“長期主義的勝利,不僅關乎結果,而是著眼于長遠,全神貫注并全力以赴,為社會為他人創造最有益的價值”。
那什么是軟通動力的“長期主義”?
“以客戶為中心,把信息技術服務做到極致”就是我們的長期主義。極致服務的核心是以客戶為中心,也就是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思維,尤其需要深入到客戶的業務和組織中去,真正了解和感知客戶的需求和痛點,用更合適的方案、更優質的服務滿足這些需求。以客戶為中心還要求我們有持續發展的觀念,我們不僅僅要滿足客戶的當下需求,幫助其獲得近期利益,而且要能基于客戶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使命、愿景,與客戶同舟共濟,為客戶賦能,使其在實現遠景目標的道路上持續前行,不斷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打造韌性服務體系迎變革
要確保長期主義的成功,就要有相應的公司戰略保駕護航,就要在公司戰略的指引下,圍繞技術、組織、服務、文化、人才等要素打造一個能夠適應快速變化和激烈競爭的強有力、勇于創新創造的韌性服務體系。對此,軟通動力從來沒有墨守成規,滿于現狀。
從外部環境看,我們處在所謂的“VUCA”時代——一個volatility(動蕩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時代,危與機并存。一方面,全球陷入新冠肺炎危機難以自拔,不少行業受到強烈沖擊,企業倒閉,失業增加,經濟衰退;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強勁,經濟轉型、企業轉型的需求強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然而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能否挺過新冠肺炎危機,能否跨越數字鴻溝決定了很多企業的存亡。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大環境,它決定了我們的服務體系一定要有韌性,向后可曲(傳統經濟,傳統產業),向前可伸(數字經濟,數字產業),能抗倒伏,能持續成長。
為此,軟通動力從戰略、業務、組織、技術、運營等各個維度不斷去調整和改進。
在戰略側,公司制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重新梳理了公司的定位、使命、愿景與核心價值觀;明確了圍繞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戰略,并將其拆解為具體可執行的七大業務戰略,我相信在這些戰略的指引驅動下,公司會快步登上新的臺階。
在業務側,公司強調聚焦核心業務,明確業務邊界,形成差異化優勢。在發展過程中,公司將業務整合為軟件與數字技術服務和數字化運營服務兩大核心業務板塊,通過將優勢資源聚焦形成合力,快速響應,確保為客戶提供多元化、全棧化的服務,與客戶建立深層次的戰略伙伴關系,實現做大做強。
在組織側,公司著力打破部門壁壘,強調組織協同。通過企業內部客戶拉通,能力拉通,實現組織間的資源共享。同時,公司進一步強化區域和城市管理體系,提升集團區域銷售、服務和管理能力,合力支撐業務板塊效能提升。
在技術側,公司重新梳理完善了技術研發體系,強調創新,建設生態,依托于數字新技術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平臺及解決方案。
在運營側,公司大力推動數字化建設,降本增效,全面提升客戶與員工的體驗,使軟通動力的服務更快速,更靈活,更有延展性,更加個性化也更加人性化。
最后,我想借此機會分享軟通動力新的公司愿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技術服務領導企業。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有多家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但沒有一家是中國的;在數字經濟100強中,有十幾家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也沒有一家是中國的。這是一種悲哀,但更是我們奮發進取的動力源泉。我堅信,在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歷史機遇面前,我們只要堅守初心,不斷突破自我,就一定能夠駛達勝利的彼岸。